导语 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常碰上舆论风险。究其原因,往往源自中国人“低调”“隐忍”的文化基因。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破解舆论风险的重要密码。 把事情“做好”,还要对外“说好” 酒香还怕巷子深,企业“走出去”也是同样道理。 “SPC加油站是中国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加油站?不会吧!”在新加坡宏茂桥一巷的街头,市民吴秀华女士瞪大了眼睛,她说自己很多年来都在SPC加油,但还真不知道SPC加油站是中国石油的。她颇为惊讶地问道:“SPC不是新加坡石油公司吗?” 在新加坡等经济相对发达、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国家,信守“低调”的做事风格,也许不会让中国企业失去什么,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味“低调”却可能让中国企业损失惨重。 案例 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公司所属万宝矿产公司投资的莱比塘铜矿项目,2012年11月,因当地暴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而停工。 缅甸成立了昂山素季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铜矿项目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评估报告认为,该项目在“透明度、沟通民众”等方面存在不足,缅甸民众对项目几乎一无所知,由此导致误解。例如,很多人都认为补偿只是补偿谷物种植的损失,但项目方面没有人出面解释。 据万宝公司介绍,莱比塘铜矿项目是一个中缅两国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在项目建设中,万宝公司根据国际标准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土地赔偿也是按照高于缅甸现行法律多倍的原则赔付村民,并大量使用当地员工,尊重缅甸宗教习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但是,万宝公司并未将所做的一切向缅甸公众传播。 昂山素季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揭示了莱比塘铜矿项目停工的原因,也消除了缅甸民众的误解,最终使铜矿项目得以复工。但这份报告同时也给中资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必须改变“低调做事”的传统观念,不仅要把事情“做好”,还要对外“说好”、传播好,树立社会沟通理念,掌握媒体传播的技巧,才能消除舆论风险。 出事更要敢于讲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好事不愿说,信守“低调做事”,而且常常出事不敢说,坚持“隐忍不发”,而后者带来的风险更大。 案例 密松水电项目是一个由缅甸政府主动邀请中国企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今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投资兴建的清洁水电开发项目。此后,中国电投进入缅甸,总投资逾36亿美元、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密松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然而,在2011年9月30日,时任缅甸总统登盛突然以“尊重民意”为由宣布在其任期内搁置密松项目。 该项目被搁置虽然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却是中资企业宣传观念落后,舆论风险意识不强。一开始,中资企业“好事不愿说”——对项目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好处不宣传,对企业在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不传播。当密松项目被叫停时,中资企业则“出事不敢说”。自己不说,别人却在说——一些由西方资金支持的NGO组织大肆造谣,当地媒体也在做着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比如“密松项目未来发电全输给中国,对缅甸没有好处”“水坝施工挖出千年蛇精,破坏了缅甸龙脉”等等,显然,关于密松项目的舆论在缅甸已经被谣言左右。 密松项目被搁置至今已进入第8个年头,中资企业不算前期上百亿元的投入,仅财务费用每年损失都超过3亿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要转变观念。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好事要善于说,出事更要敢于讲。 来源:中国贸易报,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