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南粤大地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生机勃发。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日益发挥着重大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广东金融业取得重大成就,有力支持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广东如何借金融创新之力推动经济发展?从今天起南方日报推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通过采访金融主管领导、金融机构,深入企业一线调查,从广东金融强省的整体成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创新驱动、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民生等五个方面进行报道,敬请垂注。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各项存贷款余额、企业挂牌上市数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总量指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具体而言,上半年广东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312亿元,同比增长11.1%,占GDP比重达8.9%;今年1-6月,广东新增A股上市企业1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21家,均居全国第一。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广东金融业如何助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广东自贸区金融如何创新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谢美琴 南方日报: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展望“十三五”,金融业在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将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王景武:实现广东“十三五”崭新开局,关键是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首先,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据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部署,引导金融资源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与绿色金融债业务,支持广东直接融资和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精准扶贫,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 其次,要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推动南沙、前海、横琴等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创新试点。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的金融交流与合作,推进大珠三角金融圈建设,提高区域金融核心竞争力。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业务和互联网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有序开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积极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备案管理,大力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新政,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再次,要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加强对征信机构的管理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有序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完善调查企业直报系统功能,优化人民银行视角的经济金融分析框架。推广和规范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拓展支付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使全社会共享金融改革创新的成果。 南方日报:近段时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联合多部门出台《金融支持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广东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实施意见》。请问人民银行如何精准支持重点项目和先进产业? 王景武:近年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先后牵头制定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为金融支持广东实体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提供政策指导,支持重点项目和先进产业,助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持续加大对重点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2015年,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重点项目贷款1500亿元,重点项目贷款余额达4247亿元,同比多增312亿元;新发放贷款年平均利率为5.6%,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全省重点项目企业债券融资1457亿元,同比增长42.3%;股票融资接近1000亿元,约为上年的2倍。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人保集团与粤财控股、广州基金合作,投入26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广东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搭建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产融对接平台。近年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先后与多部门合作举办了金融支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新型城镇化、广东自贸区建设等产融对接活动,促成银行机构向重点项目授信超过7000亿元。累计与15个地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16份,开展地市产融对接活动20次,搭建融资合作平台6个,直接推动银行机构对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工业发展等领域重点项目授信超过1万亿元。 此外,我们还围绕重点项目需求开展融资模式创新。新设了装备制造业专项贷款,创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银团贷款新模式,推出“中标工程授信”等信贷产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各地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42支,规模805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符合PPP模式特点的金融服务,探索开展以特许经营权、收费权、排污权等项目收益权为抵(质)押的贷款业务,累计为PPP模式重点项目融资120亿元。 南方日报:广东金融业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突破和进展?今后有什么举措和着力点? 王景武:2016年1—6月,广东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356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824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0.5%,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19.6个百分点,占全国比例为15.3%。直接融资总额广东优势持续扩大,已成为广东的优势板块。 为推动广东直接融资发展,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多次举办政策宣讲会和业务培训会,宣传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发行政策。如与省国资委、市国资委联合举办“2016年广东省企业直接融资政策宣讲会”,向企业宣讲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政策及实务,推动扩大债务直接融资规模,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与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合作,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与绿色金融债券业务培训,推动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支持广东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加强与省财政厅、发改委、住建厅等部门沟通联系,配合制定全省支持PPP项目相关金融政策措施,积极向政府部门推介项目收益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支持政府主导的PPP项目融资。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积极向金融机构、企业宣讲培训,推动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促进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同时,加强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推动直接融资相关政策出台,促进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南方日报:广东自贸区成立一年多以来,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哪些突破? 王景武:自2014年12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广东自贸区以来,广东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首先,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现了新突破。截至2016年6月末,汇入深圳前海的跨境人民币贷款金额累计达356亿元;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新区共有59家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备案金额182亿元,汇入贷款金额40亿元。 与此同时,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也在稳步推进。例如,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加快发展。2015年12月21日起,自贸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截至2016年6月末,广东自贸区内已有11家企业开展该业务,集中外债额度8亿美元,集中对外放款额度25亿美元。 此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金融IC卡在广东与港澳地区之间跨境交通领域的使用逐步扩大,为三地居民往来提供便利的支付服务。如珠海横琴推出全国首个跨境公交受理金融IC卡项目。截至2016年6月末,连接珠海横琴和澳门的莲花大桥跨境公交以闪付方式收取车费216万笔,金额782万元。 南方日报:接下来,广东自贸区金融领域建设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在粤港澳金融合作领域有哪些提升空间? 王景武:首先,进一步推动广东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措施的落地实施。围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措施,制定和发布相关业务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措施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 其次,进一步推动广东自贸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继续推动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推动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区内关联企业拓展业务。争取开展与港澳地区跨境人民币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支持区内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转让给港澳地区金融同业或向港澳地区金融同业购入信贷资产。争取开展跨境人民币住房按揭试点,支持港澳居民在境外办理人民币按揭贷款、并将资金调回区内购买商品房。争取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理财业务试点,支持港澳居民购买区内金融机构销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再者,进一步推动广东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拓宽区内企业境外融资渠道。深化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试点,进一步简化外汇资金池管理,支持区内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模式。争取开展限额内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最后,进一步提升广东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水平。拓展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在自贸区生活服务、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为粤港澳居民跨境往来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深入推进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扩大试点银行范围,逐步将该项业务拓展至广东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