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公益慈善
    聆听乡土 再踏远来 | 山栗村计划
    发布时间:2018-07-15 11:47:02    阅读:5721次

    编者按:

    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山栗村是广东省侨联精准扶贫挂钩村。省侨联党组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山栗村的扶贫工作,积极动员侨界力量参与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广东国际华商会会长企业、广东尚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从尚东公益基金会捐赠的善款中安排1100多万元专款定向支持省山栗村扶贫项目和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并发动常务副会长企业汉森国际设计集团等广东国际华商会会员企业参与支持山栗村的扶贫工作。


    项目缘起


    2017年11月,在尚东集团的牵头下广东省侨联邀约汉森伯盛在山栗村开展一系列的乡村规划,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行为推动山栗村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

    在我们前期的田野调查中,山川文旅事业部针对山栗村现有的祠堂、戏台、书院以及农村生活方式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2018年7月13日,大方案中心再次就这一项目进行深度考察。我们用“小尺度介入的方式”来探索和延续村庄的生命力,希望能用设计的手段找到乡土重建的方向。





    山栗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是一个典型的潮汕村落。在平坦宽广的土地间,房舍齐整,古树繁茂,风景怡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村落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田园画卷。


    与都市的喧嚣不同的是,山栗村将我们带回到一种更为质朴的生活状态,在村落里穿梭,历史似在眼前铺开。



    在走访山栗村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地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宅在同一场地空间中并存,村落传统的格局和肌理也并不因新宅的建立而受到破坏。



    这种错综复杂的建筑和场地间的关系,实则是作为村庄使用者的村民与生活物质实体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我们得以更全面的跟踪整个村落建筑肌理生长的过程。



    建筑传统的失落,精神传统的延续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开篇便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作为一个典型的潮汕文化居留地,这里仍旧保持着原始农耕的社会生产模式,当地村民依然靠着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着基本的生活。



    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该村现有91%的青壮年劳动力,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耕活动日渐熄微,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更为可观的收入来改善破败的原始居住环境。



    新宅和老宅在同一时空中生长对话,却也带着某种对旧日辉煌的无奈叹息。旧的乡村形态在慢慢凋敝,而亘古不变的精神传统却在新的建造方式中得以演变和保留。

    精神建筑成为我们认识山栗村的起点。在山栗村的历史变迁中,尽管有着诸多传统的流失,但最令人动容的便是当地无论兴衰都依然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宗族文化。这一深厚的传承也恰恰说明了潮汕地区强大的族群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见闻中我们注意到,随着时代变迁而废弃的古书院,为了满足村民精神生活乐趣而新建的戏台,以及依然保存完好的祠堂,甚至还有搭建在路边的简陋的祭祀台……这些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的建筑实体,成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何应对便成为我们此次设计生长的关键。


    聆听乡土,是为了从过往的声音中恢复乡村往日的精华。透过对村落现状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够用设计的手段来恢复乡村原本的公共生活。





    在我们看来,乡土重建不仅仅只是建筑外部的维护,也不仅是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关系的修复,带着这种思辨进入到乡土重建的设计和规划中,同时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模式,才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设计一种更好的生活模式,而在这一模式中应该有它的土地,它的环境,和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乡村不是用来怀念的,而是用来生活的”。聆听乡土,我们以一种低入的姿态对山栗村进行“针灸式”的改造,这不仅是一次乡村的再生长,也是一次设计师与乡村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山栗村未来发展的方向,用年轻的眼光去解读乡村的过去,势必将生发出新的创造力和更可期的乡村的未来。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暂无